|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 09: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唐赵郡真定赞皇(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以宰相贬潮州司马、司户。
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善为文,尤精《汉书》、《左氏春秋》。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其父祖)荫补校书郎,河东张弘靖辟掌书记府,罢。召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其父李吉甫死后,因牛僧儒与李吉甫党争之怨,出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驻今常州)。穆宗即位(821年)之初,擢翰林学士。帝为太子时,已闻吉甫名,由是顾德裕厚,禁中书诏典册,多出其手。唐文宗太和三年,召拜兵部侍郎。裴度荐材堪宰相,而李宗闵以中人助,先秉政,且得君,出德裕为郑滑节度使,引僧孺协力,罢度政事。二怨相济,凡德裕所善,悉逐之。于是二人权震天下,党人牢不可破矣。大和四年(830年),以李德裕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伊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大和七年(833年)二月丙戌(3月23 日)李德裕由兵部尚书(二品)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大和八年(834年)十月甲午(11月21日)李德裕被罢相。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辅佐武宗讨伐擅袭泽潞节度使位的刘缜,平定泽、涟等五州。功成,八月戊申(10月13日)加太尉赐封卫国公(二度拜相)。会昌六年(846年)三月甲子(4月22日)唐武宗崩,唐宣宗即位于灵前。四月乙亥(5月3日)宣宗始听政,嫉德裕威名,罢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南节度使(领地今江陵)。大中元年(847年)十二月戊午(2月5日)再贬太子少保李德裕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1月)再贬李德裕为崖州(今海南省崖县)司户参军事(治所在今琼山区大林乡)。次年(849年)正月抵达。大中四年(850年)正月卒于崖州贬所,终年63周岁,封太尉,赠卫国公。
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内制宦官,外平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有重大政治建树,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在唐朝那个诗的时代,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的《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如同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日理万机的从政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李德裕治潮,其绩有三:一者,治潮期间“庠序大兴,教养日盛”;二者,加固沿海水寨,增派兵员,防御海盗侵扰;三者,一生留下不少文献,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潮人建 “十相留声” 牌坊以为纪念。
(据新、旧《唐书·宰相世系表》、《潮州志》、《李德裕传》及史料综合整理。)
附:李德裕-诗词鉴赏
长安秋夜
内官传诏问戎机, 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 月中清露点朝衣。
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内制宦官,外复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有重大政治建树,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在唐朝那个诗的时代,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这首《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德裕的诗,而且是诗的李德裕。它象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不过从容叙事。但读者却感觉到一种非凡的襟抱、气概。因为这经历,这口气,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大厦之将倾,全仗栋梁的扶持,关系非轻。一“传”一“问”,反映出皇帝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
作为首辅大臣,肩负重任,不免特别操劳,有时甚至忘食废寝。“载笔金銮夜始归”,一个“始”字,感慨系之。句中特别提到的“笔”,那决不是一般的“管城子”,它草就的每一笔都将举足轻重。“载笔”云云,口气是亲切的。写到“金銮”,这决非对显达的夸耀,而是流露出一种“居庙堂之高”者重大的责任感。
在朝堂上,决策终于拟定,他如释负重,退朝回马。当来到首都的大道上,已夜深人定,偌大长安城,坊里寂无声息,人们都沉入梦乡。月色撒在长安道上,更给一片和平宁谧的境界增添了诗意。面对“万户千门皆寂寂”,他也许感到一阵轻快;同时又未尝不意识到这和平景象要靠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来维持。骑在马上,心关“万户千门”。一方面是万家“皆寂寂”(显言);一方面则是一己之不眠(隐言),对照之中,间接表现出一种政治家的博大情怀。
秋夜,是下露的时候了。他若是从皇城回到宅邸所在的安邑坊,那是有一段路程的。他感到了凉意:不知什幺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亮晶晶的露珠了。这个“露点朝衣”的细节很生动,大约也是纪实吧,但写来意境很美、很高。李煜词云:“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玉楼春》),多幺善于享乐啊!虽然也写月夜归马,也很美,但境界则较卑。这一方面是严肃作息,那一方面却是风流逍遥,情操迥别,就造成彼此诗词境界的差异。露就是露,偏写作“月中清露”,这想象是浪漫的,理想化的。“月中清露”,特点在高洁,正是作者情操的象征。那一品“朝衣”,再一次提醒他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他那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尊自豪感盎然纸上。此结可谓词美、境美、情美,为诗中人物点上了一抹“高光”。
如果我们把这首绝句当作一出轰轰烈烈戏剧的主角出台的四句唱词看,也许更有意思。一个兢兢业业的无双国士的形象活脱脱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有理想色彩的诗人自我形象。他唱的句句是眼前景、眼前事,毫不装腔作势,但你只觉得它豪迈高远,表现出一个秉忠为国的大臣的气度。“大用外腓”是因为“真体内充”。正因为作者胸次广、感受深,故能“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司空图《诗品》)。
|
|